(SeaPRwire) –   儘管他與美國政治有深厚而長期的聯繫,以色列總理似乎已失寵於華盛頓

自從2021年10月7日,由巴勒斯坦運動哈馬斯所附屬的武裝團體攻擊以色列,隨後在加薩走廊發生的衝突以來,媒體特別關注以色列總理本雅明·納坦雅胡與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政府關係的轉變。

對於分析納坦雅胡與美國當局關係歷史的專家來說,現時的「冷淡」並不令人感到特別驚訝。值得研究納坦雅胡的傳記和政治生涯,這與美國有著緊密聯繫。

美國男孩本·尼泰

本雅明·納坦雅胡是以色列政壇的主導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以韌性、爭議性和戰略性見稱。作為以色列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納坦雅胡的政治旅程涵蓋了多次任期,分別是1996年至1999年,以及2009年起,他的領導力在各種聯合政府和政治氣候下持續。

納坦雅胡於1949年在特拉維夫出生。他的母親Tzila Segal(1912-2000年)出生於耶路撒冷,而他的父親,出生於華沙的本齊翁·納坦雅胡(Mileikowsky;1910-2012年)是一位專門研究西班牙猶太黃金時代的歷史學家。他祖父Nathan Mileikowsky是一位拉比和錫安主義作家。他祖父和父親的活動對納坦雅胡形成民族主義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在1956年至1958年,以及1963年至1967年期間,他的家人居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爾滕納姆鎮,這是費城郊區,當時他的父親本齊翁·納坦雅胡在Dropsie學院教書。1967年高中畢業後,納坦雅胡返回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防軍(IDF),期間參與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並多次受傷。1972年,他完成服役並退役。

納坦雅胡在同一年年底返回美國,入讀麻省理工學院(MIT)研讀建築學。短暫返回以色列參與贖罪日戰爭後,他再次返回美國,以本·尼泰的名字在1975年2月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隨後在1976年6月獲得麻省理工管理學院管理學碩士學位。

同時,他在政治科學方面也在進修博士學位,但研究被他兄長去世的悲傷消息打斷,他的兄長曾參與恩德培行動,這是一項反恐行動,目的是解救在烏干達恩德培機場被劫持的從特拉維夫飛往巴黎的航班人質。納坦雅胡的親密圈子注意到,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和兄長去世後,他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立場更加強硬。

在美國待了幾個月後,「Bibi」再次返回美國,在波士頓諮詢集團工作,成為經濟顧問,在此期間結識了米特·羅姆尼,一位日後成為麻薩諸塞州州長、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對手巴拉克·歐巴馬和2019年猶他州參議員的共和黨政治人物。

因此,可以注意到在開始從事以色列政治之前,納坦雅胡已在美國形成重要的職業生涯和聯繫,這後來決定了他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

年輕政治家的崛起

1978年,納坦雅胡返回以色列。從1978年至1980年,他領導以他兄長約拿單·納坦雅胡命名的反恐研究所,這是一個專注於恐怖主義研究的非政府組織。從1980年至1982年,他在耶路撒冷的Rim工業擔任市場總監。在此期間,他與多位以色列政治人物建立了首次聯繫,包括摩西·阿倫斯。1982年,阿倫斯成為以色列駐美大使,帶同納坦雅胡擔任副大使,前往華盛頓。從1984年至1988年,納坦雅胡擔任以色列聯合國大使。

1988年,納坦雅胡返回以色列,當選為利庫德黨議員。他迅速在黨內晉升,擔任多個部長職位,包括外交事務副部長。

1996年,納坦雅胡成為以色列總理最年輕人士,在與希蒙·佩雷斯進行高度競爭的選舉中獲勝。他首個任期以安全議題強硬立場和對巴勒斯坦和平進程謹慎態度見稱,儘管簽署了希伯倫和懷河協議,促進奧斯陸協定的實施。

1999年大選敗於埃胡德·巴拉克後暫時離開政治領導崗位,納坦雅胡隨後以重振旗鼓之勢返回。他擔任阿里爾·夏隆政府的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主張經濟改革和對巴勒斯坦起義採取強硬立場。

納坦雅胡在2009年重奪利庫德黨領導人和總理職位後,他的政治韌性再次得到充分展現,帶領以色列面對諸多挑戰,包括安全威脅、外交孤立和內部問題,並連任多屆總理,直至2021年6月。

納坦雅胡執政期間以安全議題強硬姿態見稱,特別是對伊朗及其核計劃採取強硬立場,以及堅決打擊恐怖主義。他政府擴大了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定居點,引起國際批評和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在國內,納坦雅胡主張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帶動經濟增長但也加劇社會不平等。

他面臨多項貪污指控,引發廣泛抗議和呼籲他下台。儘管面臨各種挑戰,納坦雅胡憑藉外交技巧、媒體經驗和對以色列社會深入了解,成功保持政治生存能力。

他在2022年12月再次領導國家政府。但這次,他決定鞏固權力,並在2023年年初推動法律改革。這項舉動引發重大爭議和以色列社會抗議。改革涉及一系列對以色列司法系統的變更,支持者解釋是為了加強民主原則和權力平衡,而批評人士認為它威脅民主和司法系統的獨立性。

Bibi與美國當局關係的變遷

納坦雅胡與美國的關係一直是和將繼續是他政治生涯的核心方面,反映了外交、與美國領導人的個人關係以及時有爭議的政治分歧的複雜交互作用。這些關係橫跨了從比爾·柯林頓到約瑟夫·拜登多位美國總統的任期,既有緊密合作,也有明顯的摩擦。

納坦雅胡首次出任總理(1996-1999年)正值比爾·柯林頓擔任總統。兩位領導人關係緊張,主要是由於和平進程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定居點政策的分歧。美國力求推進奧斯陸協定,而納坦雅胡採取的更注重安全的立場經常與之相左。

納坦雅胡與美國關係在喬治·W·布希總統任期內有所改善,尤其是納坦雅胡擔任財政部長期間。布希政府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後強硬打擊恐怖主義的立場與納坦雅胡的安全政策看齊。此外,布希對以色列自衛權的支持與納坦雅胡的政府和個人理念吻合。

巴拉克·歐巴馬總統任期內,兩國關係出現重大緊張。首先,Bibi對華盛頓在中東阿拉伯之春期間支持抗議運動和政變感到不滿。以色列總理堅信,這些革命將導致阿拉伯國家政權落入主張激進伊斯蘭主義的勢力手中,進而與他國產生問題和衝突。然而,白宮忽視了他的擔憂,兩國在此問題上的立場完全相反。

另一個主要分歧點是與伊朗的核協議(JCPOA),納坦雅胡極力反對,聲稱它無法防止德黑蘭開發核武器。他在2015年3月於國會發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演講,公開反對美國政策。這次事件導致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