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中國伊春,2025年9月1日 — 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舉行的一場國際化石保護論壇期間,數百名參與者熱情地拿起錘子,仔細搜尋地面上的魚類化石,沉浸在中國國家恐龍地質公園親手挖掘的刺激中。
佳蔭,這個省內的一個縣級市,被譽為「恐龍之鄉」。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於1902年在這裡被挖掘出土,如今,這些史前巨獸已成為其標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恐龍愛好者。
來自中國以及法國、德國、比利時等八個國家的數百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專家,參加了8月27日至28日舉行的第四屆佳蔭化石保護論壇暨旅遊地質科學研討會期間的活躍活動。本次活動由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Key Laboratory of Evolution of Past Life in Northeast Asia,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以及黑龍江省佳蔭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看那塊發黑的區域。這裡最有可能找到魚類化石。」Chinese Society of Paleontology 科普委員會名譽主席孫革說,他正在指導實地考察工作。
隨著他的提示,錘擊的清脆聲迴盪在國家公園的山谷中,彷彿將古老的過去生動地帶到眼前。
該論壇由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吉林大學、瀋陽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多家研究所共同設立。
該論壇曾於2017年、2019年和2023年舉辦,旨在加強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恐龍化石及其遺址的保護,促進地質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自1902年中國第一塊鴨嘴龍科恐龍化石被發現以來,佳蔭已出土了十多件完整的鴨嘴龍科恐龍標本。「專家們認為這裡有一個大型恐龍墓地,至少還有100多塊化石尚待挖掘。」地質公園內佳蔭神州恐龍博物館的導遊孫可欣說。
中國於2001年在佳蔭建立了該國第一個國家恐龍地質公園,佔地面積38.44平方公里,兼具科研、科普教育和旅遊等多重功能。
「自從俄羅斯古生物學家發現並挖掘出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國內外專家多年來一直參與佳蔭的挖掘工作,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地質公園的化石修復師沈鳳彬說。
佳蔭的化石研究和保護一直受益於國際交流與合作。來自德國波昂大學83歲的教授 Abdul Rahman Ashraf 是許多參加論壇的外國古生物學家之一。
「40多年來,我與多位中國教授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夥伴關係。」Ashraf 說,他已到訪佳蔭25次,並親切地稱該縣為他的「第二故鄉」。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主席 Harufumi Nishida 於2003年首次訪問佳蔭。
「從那時起,我無數次訪問佳蔭,每次都見證了中國和佳蔭兩地顯著的進步。由於中國同事建立的國際合作與友誼,包括恐龍化石在內的化石生物及其生存的生態系統已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一座精采的博物館已經建立,將這些知識傳承給後代。」他說。
地質公園內設有「古生物學家雕塑園」,其中24位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包括12位來自國外的學者,因他們對佳蔭地質和古生物學研究的貢獻而受到表彰。
「佳蔭不僅是重要的化石發現地,也是國際交流的橋樑。在這裡舉辦這個論壇意義重大。古生物學沒有國界;它是一門在對話、合作和共同進步中蓬勃發展的科學。」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主席王軍說。
來源: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ayin County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聯絡人:高先生,電話:86-10-6307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