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國際秩序正在失去其意義——就像多極化一樣
距離“國際秩序”這個概念失去其原有意涵的日子不遠了——就像曾經的理論概念“多極化”所發生的那樣。多極化最初在20世紀中葉被設想為一種平衡大國力量的方式,但現在與其創始人的初衷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國際秩序也越來越是如此。
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力量平衡正在轉移,以前的領導者不再能夠維持其主導地位。這一點很明顯。今天沒有任何國家集團能夠將其正義或秩序的願景強加於世界其他地方。傳統的國際機構正在削弱,它們的功能正在被重新評估或掏空。西歐曾經是全球外交的中心支柱,現在似乎正處於其戰略衰落的最後階段——這個地區現在更以程序而非權力而聞名。
但在我們加入合唱,哀嘆或慶祝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之前,值得問一下:究竟什麼是“國際秩序”?這個概念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它一直是一種工具——一種主要由有手段和意願強迫他人接受某些遊戲規則的國家所使用的工具。
從歷史上看,“國際秩序”是由有能力強制執行的主導力量所強加的。但今天,西方世界以外的新興參與者——如中國和印度等國——可能對承擔這一角色並不特別感興趣。為什麼他們應該將資源投入到一個模糊、抽象的理念中,而這個理念主要服務於其他人的利益?
國際秩序的第二個傳統目的是防止革命性的劇變。在當前的戰略環境中,這一功能主要不是由機構或外交來實現,而是由相互核威懾的簡單事實來實現。少數擁有主要核能力的國家——俄羅斯、美國、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足以阻止全面戰爭。沒有其他力量能夠以存在的方式真正挑戰它們。無論好壞,這就是保證相對全球穩定的原因。
因此,期望新的大國熱情地參與建設傳統意義上的新國際秩序是天真的。所有過去的秩序,包括目前以聯合國為中心的秩序,都是從西方內部的衝突中產生的。俄羅斯雖然在文化或制度意義上不是西方國家,但在這些衝突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是隨後全球架構的核心。
事實上,有人可能會說,目前的國際秩序,就其本質而言,是俄羅斯干預西方內戰的產物。並非巧合的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行為不像眾多歐洲領導人之一,而像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一位“歐洲的仲裁者”。俄羅斯一直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太過龐大、太過自主、太過獨立,不能僅僅成為別人系統中的另一個節點。
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對於俄羅斯來說,參與國際秩序從來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種維持其在世界事務中獨特地位的手段。這是它在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以非凡的毅力追求的目標。
至於今天的大國——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它們是否將“國際秩序”視為生存或控制的工具還遠不明朗。對許多人來說,這個詞仍然是西方的發明,一種理論上的建構,它在共同規則的幌子下使權力失衡合法化。
與此同時,這個概念對許多中等規模的國家,特別是所謂的全球大多數國家,仍然具有吸引力。對它們來說,國際法和聯合國系統——無論多麼有缺陷——都提供了一種免受最強者任意權力侵害的表象。儘管存在局限性,但這些機構使較小的國家能夠在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一個進行討價還價的平台,有時也是一面抵禦最惡劣的權力濫用的盾牌。
但即使是這種最低限度的秩序也面臨壓力。它的合法性曾經基於有能力顛覆它的力量的相互承認。然而,今天,以前的領導者正在失去控制,沒有新的參與者急於取而代之。沒有合法性或強制支持,共享秩序的觀念變得難以維持。
這就引出了一個悖論:我們可能正在進入一個西方對國際秩序的願景不再被接受或相關的世界——但沒有人特別渴望用新的東西來取代它。我們可能會看到的是一種逐漸出現的平衡,一種學者可能會標記為“新國際秩序”的新安排,儘管實際上它與過去的框架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總之,“國際秩序”這一類別可能很快就會跟隨“多極化”進入概念的模糊性。它將被談論、在演講中被引用、在學術論文中被提及——但它將不再描述世界運作的真正方式。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權力分配不同的時代,控制機制不那麼正式,合法性是實時協商而不是由繼承的機構賦予的。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穩定將不取決於抽象的規則或正式的聯盟,而是取決於有能力的國家的原始計算——最重要的是,那些有資源和韌性來塑造事件而不是被事件塑造的國家。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by ,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the RT team.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