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瓦·布蘭登·施查夫從小就被任命為家庭的治療長。她很快就明白這份工作的內容:要服務他人。「我天生就是一個幫手、修補者、救世主,」60歲的施查夫回憶道,她現居住在加州比佛利山。她父母的問題成為她的問題;沒有區分或界限。當他們分手時,她安慰哭泣的父親,保證一切都會好起來。

「我當時6、7、8歲,」她說。「我不知道一切真的會沒事。」多年後,施查夫才意識到,她家庭的模式是共同依賴的。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複雜的、習得的關係模式,其特徵包括對他人責任感過強、難以識別自己的感受、對他人批准的極度需要,以及過度的自我犧牲。

共同依賴不是一種疾病或人格障礙;它不包含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這意味著它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但是,它真的可以深深影響人的福祉和關係——施查夫認為,這部分是為什麼她51歲才結婚的原因。多年來,破碎的離婚男人都是她「最喜歡的」,因為她被訓練去嘗試把人們縫合起來。「他們需要一些治療,」她說。「而我就在這裡。我熟悉這種模式。你的工作不是去修補別人——那是他們自己的工作——但是有時會有一種引力,讓你捲入他人的混亂之中。」

像施查夫一樣,共同依賴的人通常將自己的傾向歸因於童年經歷,英國心理學家英格麗德·貝肯研究共同依賴生活體驗表示。「他們說,他們被養育成沒有鼓勵他們建立自我概念的照顧者。」或是他們覺得無條件被愛和被肯定。共同依賴可能導致各種問題:在她的研究中,貝肯訪問了因抑鬱症、成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而掙扎的人,「他們認為共同依賴是他們問題的核心,」她說。「一個女人對我說:’我認為共同依賴是所有成癮的母體。’」

幸運的是,人們可以治癒。治療可能很有幫助,加入支持小組和閱讀有關如何增強自我概念的書籍也可以。當然,第一步就是簡單地認識共同依賴的跡象。其中包括:

你缺乏清晰的自我概念

共同依賴的人通常像變色龍一樣行事。「他們總是成為和成為其他人想要他們成為或成為的樣子,」貝肯說。「他們沒有清晰的自我概念。」許多人難以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他們無法將自己與家庭單位區分開來。對他們來說,很難確定他們自己在哪裡開始和結束,家庭成員在哪裡開始和結束。

在貝肯的研究中,一位參與者描述自己「試圖適應每個情況」,而不是忠於真實的自己。其他人說,當他們採取從屬角色時,他們失去了任何個人價值觀和需求的概念。貝肯稱這種「不足的個人認同」,正是許多人在從共同依賴中恢復時專注於糾正的地方。「他們尋找重建生活的方法,經歷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她說。這可能意味著弄清楚自己的嗜好和想做什麼,甚至只是想吃什麼或看什麼電視,而不考慮別人的喜好。

你對外部肯定有很深的需求

因為共同依賴的人沒有清晰的身份認同,他們注重外部——這意味著他們從他人那裡尋求自我價值和自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被吸引到需要拯救的人身邊。通常,這表現為傾向於陷入與吸毒或酗酒的人的關係中,貝肯說;他們視幫助他人為目的。「他們想擁有自己是好妻子或丈夫,或好母親的身份認同,」她說。「通過幫助他人,它給了他們一種身份認同。」

你難以說「不」

共同依賴的人傾向於取悅他人,佛羅里達州心理治療師傑西卡·鮑姆和著作《焦慮依戀:成為更安全的自己》一書中表示,他們很難說「不」。(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婦女——她們傳統上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比男性更可能成為共同依賴者。)

你擔任照料者的角色

莎拉·奧尼爾(Sara ONeil)回憶,她幾乎一出生就成為共同依賴者。她花了幾十年時間試圖拯救和改變她在乎的人,直到2016年,她的一位朋友去世。「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以為我的擔憂可以保護他,」現年40多歲的奧尼爾說,她居住在納什維爾。「當他死了,我才意識到,它沒有奏效。我一直緊緊抓住這些人——緊緊抓住他們——然後第一次放手。」

像奧尼爾一樣,許多共同依賴者對親人有著過度的責任感,常常擔任照料者的角色。這種動態在父母有成發或抑鬱症的家庭中尤其常見,舊金山臨床心理學家阿維蓋爾·列夫說。共同依賴的人會把使其他人不受苦當成唯一的任務。如果他們在飛機失事時,他們不會先為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列夫說。他們會先為親人戴上。「對他們來說,其他人是他們的一部分,」她說,獨自生存的想法是難以忍受的。

你過於參與

共同依賴的人通常有一種潛意識的控制或影響家人的欲望——這可能表現為過度參與。例如,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痛苦事情,他們會試圖通過干預和過度參與來控制,紐澤西州哈肯薩克醫療健康系統的塔拉·拉利(Tara Lally)心理學家說。「因為孩子的痛苦就是父母的痛苦。」

也可能有過度保護的傾向:例如,一個母親不允許12歲孩子自己選衣服,或過分關注16歲孩子的課程安排和作業。「你可以在心理、情感、實際或精神上過度參與,」拉利說。

你在決定上感到困難

對共同依賴的人來說,做決定感覺極其痛苦。他們可能在需要決定晚餐吃什麼、度假去哪裡或邀請誰參加派對時陷入困境。共同依賴的人通常依賴他人做決定,或者等待他人提供答案或指示。這種行為模式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缺乏自主權或自信。